金莎4399js网站(中国)官方网站

商业逻辑,投资电影产业必备知识

来源:admin  浏览:401次

01.jpg

  去年电影市场蓬勃发展,成为整个2015年中国经济为数不多的亮点。随着电影行业的火爆,越来越多的传统“土豪”开始关注甚至加入到这场名与利的游戏当中来。

至少在三年以前,传统行业和电影的联系还不像现在这么密切,搞建筑的,搞服装,卖猪饲料的都在按照传统习惯经营着自己的小天地,但是随着去年传统行业降到了冰点,股市、楼市、百货、金融期货的探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把眼光放到了热火朝天的影视板块。

而随之而来的就是传统投资者和影视行业的从业者在思维模式上的冲突。听过很多土豪有这样的感慨,“我要的是稳健利润”、“这个项目赚钱我就投”、“我没办法掌控你们啊,万一你走了呢。”等等,这是一些既可怜又野蛮的门外汉。

现在让我们谈一谈影视行业的一些基本“商业逻辑”吧。

一、 中国电影的基本属性正在发生变化。

目前中国电影已经进入到了4.0大数据时代,市场规模的扩大导致更多金融资本的介入,电影的属性也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早先中国电影在国营时代,电影的主要属性是在“意识形态”的大背景下的“艺术性”创作,“娱乐性”处于最底层。好在“意识形态”和“艺术性”两者之间的冲突并不大,电影从业者也都在体系内,是一个完全封闭的行业。

同时由于“意识形态”和“艺术性”这两个属性处于不同的层级,所以冲突不大。而到了如今“娱乐至死”的商业时代,电影的属性变成了“娱乐性”大背景下的“艺术”创作,这两个同层级属性就产生了严重的“对立”和“矛盾”。这也导致了很多电影艺术工作者的困惑,但是市场就是这样,或者说目前我们的电影发展到这样一个“野蛮生长”的阶段是产业必经的结果,不管你理解不理解,市场只会按照它的逻辑来按部就班的发展。

电影产业娱乐化导致市场急剧扩大,然后金融资本的不断介入,让电影这个行业由原来国营的传统性行业变成了一个高风险、高投入、高收益的“三高”行业,而且中国电影已经成为了金融体系上一位“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如果你还用传统的思维来看待今天已经金融化了的电影产业,那你已经落伍了。

二、 “内控型管理”和“信任型管理”。

上一期《罗辑思维》里“罗胖子”谈了一个关于“内控型管理”和“信任型管理”的概念,他从历史角度来切入,谈到今天的企业管理上。

目前来看传统的生产型企业一直都比较适合“内控型管理”,而已互联网为代表的创意型新兴产业则比较适合“信任型管理”。对于目前的中国电影产业而言“信任型管理”也是占了主导地位。

譬如在电影最基础的制片环节,一个摄制组的各个工种基本是靠信任关系建立起来的合作体,有的时候合同约束几乎是无效的,这里有一个人人都遵守的“江湖规矩”,因为电影制片需要各个工种紧密配合,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导致整部电影进度受到牵连,不可能有给你磨合和犯错的机会,而这样的工作需要的就是高度默契和信任。

记得有一次冯小刚谈到中外电影的差距,说起了合作过的日本团队,一个日方工作人员在现场出现了一个小失误,领头的“直接上去大嘴巴子抽。”可见像日本这样严谨的电影工业体系也是靠信任和关系维系起来。

谁都知道制片费用上是有水分的。一个盒饭多少钱,一个群演多少钱,副导演推荐哪个女演员,有没有潜规则,你很难去完全监控。(投黑马www.tou.vc专注于文创领域的众筹平台)也很少有投资者会在这方面上斤斤计较,他们只要从结果上去监控就可以了。

创意性的产业都需要“信任型管理”,最主要的是可以提高效率。“内控型管理”可能会降低费用、减少风险,但是明显会降低效率和束缚创意性的工作,甚至会导致电影制作环节上产生系统性的风险。

传统企业大都习惯了“内控型管理”,当他们遇到这种看似“松散型”组织架构时,都会心生恐惧,感觉天都要塌了。但是“信任型管理”并不是无条件的信任,它当然也需要“内控”。

如果电影行业完全套用传统行业的“内控型管理”行不行?我觉得目前来看还是完全行不通。先不说电影的专业和复杂程度,一般行业外的人很难去了解,艺术行业很难用传统的产业链去运作,同时监控和管理的成本也是很高。

美国好莱坞的电影工业体系相对完整,譬如说“完片担保”体系目前在中国就很难开展。

很多传统投资者进入到影视行业之后是干一次伤心一次。如果你们在合作之初,在合作框架和思路上就出了原则性的问题,那么未来散伙就是必然的。

三、 影视行业投资的风投意识

电影产业目前已经和互联网一样成为了一个高风险产业,因此投资者也应该从原来的投资逻辑中摆脱出来,具备“风投”意识,否则你可能会血本无归。

“风投”的基本逻辑就是分散投资以及以创业者为主导,让创业者拥有公司,激发他们创业的积极性。很多传统投资者还是在股权上坚持控股的思维很可能会导致合作的不可持续性。


}); });
Baidu
sogou